開始設定service

「開始設定service」の編集履歴(バックアップ)一覧はこちら

開始設定service」(2005/12/21 (水) 07:38:35) の最新版変更点

追加された行は緑色になります。

削除された行は赤色になります。

#contents *一個簡單的範例 service裡有很多的選項,為了更貼近現實,假設我們現在有兩台機器,一台win1,一台win2,這兩台機器上都運行了web server。 我們想要在運行nagios的機器上,進行設定,使得nagios能夠認識這兩台機器上所運行的服務,並且讓nagios來對這兩台機器的web server進行監視的工作: 首先定義第一個服務: define service { use generic-service host_name win1 service_description test check_command check_http max_check_attempts 5 normal_check_interval 3 retry_check_interval 20 check_period 24x7 notification_interval 60 notification_period 24x7 notification_options w,u,c,r contact_groups contact_g1 } 看到這麼大串的設定檔,是否有點感到無法吞的下去。如果你會這麼覺得,那你是正常的。老實說,很多人都與你有同樣的想法。其實你在這裡所看到的,只是用來定義service屬性的一部份而已。不過這些屬性都很常用,所以先列出這些。如果你很趕時間想要把設定完成,那你可以先把這幾個項目弄懂,在百分之八十你所遇到的情況裡,都可以派得上用場。 其實這裡的設定檔與關連式資料庫有很多異曲同功之妙,所以也有些幫助你設定的軟體,是將設定先寫到資料庫裡,然後在從資料庫裡將檔案給輸出到文字檔。 我們先一項一項的從上往下看: **host_name win1 故名思義,這裡定義了主機的名稱。不過請不要誤解,這裡的主機名稱,並不是直接對應到真正機器的主機名稱,乃是對應到在主機設定檔裡所設定的主機名。 以資料庫的概念來講,這裡的win1是一個ForeignKey,它對應到另外一個table的primary key,如下圖所示: **service_description test 這一行比較無關緊要,主要是用來描述這一個service的詳細內容,以供將來後人維護時作參考之用 **check_command check_http 這一行是用來設定用來監視之時,所使用的命令。不過同樣的,請不要誤解,這裡的命令並不是真正的對應到server裡頭的那一個可以執行的命令,而是對應到命令的設定檔。在另外一個設定檔裡,有關於這個命令的真正的路徑,要帶入的參數,以及實行時的細節。 以資料庫的概念來講,這裡的check_http是一個ForeignKey,它對應到另外一個table的primary key,如下圖所示: **max_check_attempts 5 這一個選項的值被設為5。這個值代表最大的檢查次數,講的更白話一點,也就是nagios利用上面的check_http的命令,來檢查win1這一台server。當檢查時發現server異常時,因為有可能只是一時網路太擁擠,或是一些風吹草動,讓server受到了一點影響,所以不要馬上把server判斷為狀況危急,而是多試(retry)幾次,這裡的5就是至少試5次的意思。 這個值的設定要看現場的真正情況。比方說筆者目前所擔當的網站,由於訪問的流量非常的大,所以常常會發生server反應遲緩,而讓nagios判斷為緊急的情況,此時為了防止狼來了的場景一直發生,所以我會把這裡的值給設的高一點。當然這樣設會有一些問題,如果server真正發生問題,查覺得時間會比較晚,甚至客戶會比我們先查覺,所以為了防止這個情況,在將retry的次數調高的同時,也最好將每個retry之間的時間間隔縮短一點。不過這也有可能會有一點問題,如果將retry的時間縮短,那麼對於正在忙碌中的server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。有時這真是一件令人拿不定主意的事,不過總而言之,還是要強調,一切都需要看現場的情況。 **normal_check_interval 3 故名思議這裡是用來設時間的間隔,也就是說,這一次的檢查和下一次的檢查之間,所隔的時間為3分。 這樣子設定之後,我們可以看一下apache的access log檔: 127.0.0.1 - - [18/Dec/2005:00:20:36 +0900] "GET / HTTP/1.0" 200 1494 "-" "check_http/1.81 (nagios-plugins 1.4.2)" 127.0.0.1 - - [18/Dec/2005:00:23:36 +0900] "GET / HTTP/1.0" 200 1494 "-" "check_http/1.81 (nagios-plugins 1.4.2)" 每間隔約3分鐘,nagios就會送出一個監視的訪問 &color(green){關於時間的單位} 在nagios的設定裡,在指定間隔時間之時,如果只有數字的話,通常的單位是以分為單位。但是分並不是最小的單位,你也可以以秒來指定。 用秒指定的時候,需要在數字之後加s(second),比方說: normal_check_interval 3s #每隔三秒檢查一次 如果是無限大的時間的話可以指定為0。而無限短的時間則是以-1來作指定。所謂的無限短,簡單的說,就是叫nagios儘可能的(asap)不斷執行監視的命令。 normal_check_interval 0 #隔無限長的時間檢查一次…也就是不檢查 normal_check_interval -1 #隔無限短的時間檢查一次…也就是儘量的不斷作檢查 **retry_check_interval 20 當狀態發生改變,從ok的狀態變化到不ok的狀態之時,nagios提供我們一個改變監視頻率的功能。 這一個頻率的改變可以是變快或是變慢,你可以自由的設定,這是一個很好的彈性,幫助我們可以更準確的判斷問題的發生。 但是這一個選項是在retry發生之時才會生效。就好像我們上面所說的,當第一次不ok的狀態發生時,此時過渡的soft狀態,nagios會開始用max_check_attempts裡所設的值開始為retry的次數倒數,此時監視的頻率也會發生改變,改變成這一個值裡所設定的。當retry的次數到達了max_check_attempts-1時,如果狀態還是不ok,那nagios就會將這個不ok的狀態過渡到hard的狀態,並且恢復監視的頻率為我們在check_interval裡所設的頻率。 **check_period 24x7 這裡的check_period 是要告訴nagios什麼時間是適當的時間作檢查。並不是所有的監視都是24小時不斷進行的,這個選項提供了我們設定這一個service的上班時間設定的自由。 有些service不是24小時全年無休,所以我們只要在這個service提供服務時進行監視就行了。 這裡的24x7同樣也是定義在另外一個物件裡,這裡只是一個引用的代碼,詳細的名為24x7的設定,需要參照另外一個物件(time_period)的設定。 **notification_interval 60 當一個主機或是服務,處於一個hard的非ok的狀態時,由nigous會發出通知,提醒聯絡人該主機或是服務處於一個非ok的狀態。當這一個通知發出之後,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這一個主機或是服務,仍然處於非ok的狀態,有時可能是因為聯絡人沒有接到通知,或是聯絡人乎略了nagios所發出的通知,所以這個非ok的狀態一直持續著。 此時,我們可以設定nagios,在非ok狀態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再度對使用者發出通知,而需要經過多長一段時間,再發出通知,就是使用這一個選項來進行設定。 當然有的情況並不是聯絡人沒有查覺到通知,可能真的是遇到了難題,所以遲遲不能夠將主機或是服務調整到ok的狀態。所以這個時間的設置,該設置多長,也是應該因情況由當事人自行判斷。 如果你覺得,所有的事件只需要一次通知就夠了,可以把這裡的選項設為0。此時nagios對於一個發生的事件,只會進行唯一一次的通知。 **notification_period 24x7 這個notification_period同樣的也是一個時間的設定,不過這一個選項所針對的是「發出通知」這一個行為。 這也是nagios設計上我覺得很有彈性的地方,因為通常我們都會想辦法省一下麻煩,將監視的時間與發出通知的時間默認為是同樣的東西,但是nagios必竟是為了全世界的使用者的需要,所以設計上非常有彈性。有了這個選項,你就可以把notification_period與check_period設為一樣,或是不一樣。 這一個check其實是一封通知要發出去之前,所需要通過眾多的檢查中的一道。 **notification_options w,u,c,r 這一個選項也是與「通知」有關,剛剛我們說明了通知可以進行的時間,這裡我們要定義的是「通知可以被發出的情況」。 在notification_options這個選項的後頭接了幾個用豆點區隔的英文字母,別被他嚇到了。這是一些英文單字的簡寫而已。 這些單字分別代表的意義如下: |w |warn|警告狀態| |u|unknown|不明狀態| |c|criticle|緊急狀態| |r|recover|回復狀態| 這些狀態就好象我們上一張講的,主機和服務有所不同。但都是來自於nagios進行監視之後的結果。 依照這些結果,在那些情況之下,需要寄出通知,是這個選項最主要的目的。 如果你不想收到太多的警告信的話,或許活用這個選項是個不錯的主意。 這一個check也是一封通知要發出去之前,所需要通過眾多的檢查中的一道。 **contact_groups contact_g1 這一個選項一看就知道,就是發出通知時要寄給那些人的設定了。這裡是以contact_groups的方式,也就是你必須在這裡設定一個已經定義好的聯絡人群組。這一個聯絡人群組的設定,我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作解示。 ---- 在設定完以上的內容之後,我們或許想要先測式看看是否我們真的設定正確了。我們可以式著執行nagios的verify選項,看看設定是否正確無誤。 /usr/local/nagios/bin/nagios -v /usr/local/nagios/etc/nagios.cfg 此時這一個命令會出現以下的結果: Error: Could not find any host matching 'win1' Error: Could not expand hostgroups and/or hosts specified in service (config file '/usr/local/nagios/etc/services.cfg', starting on line 20) nagios檢查之後,發現它找不到設定檔案有任何一個地方有定義名為win1的主機。所以報出了一個錯誤的訊息。這個錯誤訊息的第二行,有著這個錯誤訊息發生的行數。 #ref(http://www.okjp.net/book/searchnotfound-1.jpg)
#contents *一個簡單的範例 service裡有很多的選項,為了更貼近現實,假設我們現在有兩台機器,一台win1,一台win2,這兩台機器上都運行了web server。 我們想要在運行nagios的機器上,進行設定,使得nagios能夠認識這兩台機器上所運行的服務,並且讓nagios來對這兩台機器的web server進行監視的工作: 首先定義第一個服務: define service { use generic-service host_name win1 service_description test check_command check_http max_check_attempts 5 normal_check_interval 3 retry_check_interval 20 check_period 24x7 notification_interval 60 notification_period 24x7 notification_options w,u,c,r contact_groups contact_g1 } 看到這麼大串的設定檔,是否有點感到無法吞的下去。如果你會這麼覺得,那你是正常的。老實說,很多人都與你有同樣的想法。其實你在這裡所看到的,只是用來定義service屬性的一部份而已。不過這些屬性都很常用,所以先列出這些。如果你很趕時間想要把設定完成,那你可以先把這幾個項目弄懂,在百分之八十你所遇到的情況裡,都可以派得上用場。 其實這裡的設定檔與關連式資料庫有很多異曲同功之妙,所以也有些幫助你設定的軟體,是將設定先寫到資料庫裡,然後在從資料庫裡將檔案給輸出到文字檔。 我們先一項一項的從上往下看: **host_name win1 故名思義,這裡定義了主機的名稱。不過請不要誤解,這裡的主機名稱,並不是直接對應到真正機器的主機名稱,乃是對應到在主機設定檔裡所設定的主機名。 以資料庫的概念來講,這裡的win1是一個ForeignKey,它對應到另外一個table的primary key,如下圖所示: **service_description test 這一行比較無關緊要,主要是用來描述這一個service的詳細內容,以供將來後人維護時作參考之用 **check_command check_http 這一行是用來設定用來監視之時,所使用的命令。不過同樣的,請不要誤解,這裡的命令並不是真正的對應到server裡頭的那一個可以執行的命令,而是對應到命令的設定檔。在另外一個設定檔裡,有關於這個命令的真正的路徑,要帶入的參數,以及實行時的細節。 以資料庫的概念來講,這裡的check_http是一個ForeignKey,它對應到另外一個table的primary key,如下圖所示: **max_check_attempts 5 這一個選項的值被設為5。這個值代表最大的檢查次數,講的更白話一點,也就是nagios利用上面的check_http的命令,來檢查win1這一台server。當檢查時發現server異常時,因為有可能只是一時網路太擁擠,或是一些風吹草動,讓server受到了一點影響,所以不要馬上把server判斷為狀況危急,而是多試(retry)幾次,這裡的5就是至少試5次的意思。 這個值的設定要看現場的真正情況。比方說筆者目前所擔當的網站,由於訪問的流量非常的大,所以常常會發生server反應遲緩,而讓nagios判斷為緊急的情況,此時為了防止狼來了的場景一直發生,所以我會把這裡的值給設的高一點。當然這樣設會有一些問題,如果server真正發生問題,查覺得時間會比較晚,甚至客戶會比我們先查覺,所以為了防止這個情況,在將retry的次數調高的同時,也最好將每個retry之間的時間間隔縮短一點。不過這也有可能會有一點問題,如果將retry的時間縮短,那麼對於正在忙碌中的server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。有時這真是一件令人拿不定主意的事,不過總而言之,還是要強調,一切都需要看現場的情況。 **normal_check_interval 3 故名思議這裡是用來設時間的間隔,也就是說,這一次的檢查和下一次的檢查之間,所隔的時間為3分。 這樣子設定之後,我們可以看一下apache的access log檔: 127.0.0.1 - - [18/Dec/2005:00:20:36 +0900] "GET / HTTP/1.0" 200 1494 "-" "check_http/1.81 (nagios-plugins 1.4.2)" 127.0.0.1 - - [18/Dec/2005:00:23:36 +0900] "GET / HTTP/1.0" 200 1494 "-" "check_http/1.81 (nagios-plugins 1.4.2)" 每間隔約3分鐘,nagios就會送出一個監視的訪問 &color(green){關於時間的單位} 在nagios的設定裡,在指定間隔時間之時,如果只有數字的話,通常的單位是以分為單位。但是分並不是最小的單位,你也可以以秒來指定。 用秒指定的時候,需要在數字之後加s(second),比方說: normal_check_interval 3s #每隔三秒檢查一次 如果是無限大的時間的話可以指定為0。而無限短的時間則是以-1來作指定。所謂的無限短,簡單的說,就是叫nagios儘可能的(asap)不斷執行監視的命令。 normal_check_interval 0 #隔無限長的時間檢查一次…也就是不檢查 normal_check_interval -1 #隔無限短的時間檢查一次…也就是儘量的不斷作檢查 **retry_check_interval 20 當狀態發生改變,從ok的狀態變化到不ok的狀態之時,nagios提供我們一個改變監視頻率的功能。 這一個頻率的改變可以是變快或是變慢,你可以自由的設定,這是一個很好的彈性,幫助我們可以更準確的判斷問題的發生。 但是這一個選項是在retry發生之時才會生效。就好像我們上面所說的,當第一次不ok的狀態發生時,此時過渡的soft狀態,nagios會開始用max_check_attempts裡所設的值開始為retry的次數倒數,此時監視的頻率也會發生改變,改變成這一個值裡所設定的。當retry的次數到達了max_check_attempts-1時,如果狀態還是不ok,那nagios就會將這個不ok的狀態過渡到hard的狀態,並且恢復監視的頻率為我們在check_interval裡所設的頻率。 **check_period 24x7 這裡的check_period 是要告訴nagios什麼時間是適當的時間作檢查。並不是所有的監視都是24小時不斷進行的,這個選項提供了我們設定這一個service的上班時間設定的自由。 有些service不是24小時全年無休,所以我們只要在這個service提供服務時進行監視就行了。 這裡的24x7同樣也是定義在另外一個物件裡,這裡只是一個引用的代碼,詳細的名為24x7的設定,需要參照另外一個物件(time_period)的設定。 **notification_interval 60 當一個主機或是服務,處於一個hard的非ok的狀態時,由nigous會發出通知,提醒聯絡人該主機或是服務處於一個非ok的狀態。當這一個通知發出之後,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這一個主機或是服務,仍然處於非ok的狀態,有時可能是因為聯絡人沒有接到通知,或是聯絡人乎略了nagios所發出的通知,所以這個非ok的狀態一直持續著。 此時,我們可以設定nagios,在非ok狀態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再度對使用者發出通知,而需要經過多長一段時間,再發出通知,就是使用這一個選項來進行設定。 當然有的情況並不是聯絡人沒有查覺到通知,可能真的是遇到了難題,所以遲遲不能夠將主機或是服務調整到ok的狀態。所以這個時間的設置,該設置多長,也是應該因情況由當事人自行判斷。 如果你覺得,所有的事件只需要一次通知就夠了,可以把這裡的選項設為0。此時nagios對於一個發生的事件,只會進行唯一一次的通知。 **notification_period 24x7 這個notification_period同樣的也是一個時間的設定,不過這一個選項所針對的是「發出通知」這一個行為。 這也是nagios設計上我覺得很有彈性的地方,因為通常我們都會想辦法省一下麻煩,將監視的時間與發出通知的時間默認為是同樣的東西,但是nagios必竟是為了全世界的使用者的需要,所以設計上非常有彈性。有了這個選項,你就可以把notification_period與check_period設為一樣,或是不一樣。 這一個check其實是一封通知要發出去之前,所需要通過眾多的檢查中的一道。 **notification_options w,u,c,r 這一個選項也是與「通知」有關,剛剛我們說明了通知可以進行的時間,這裡我們要定義的是「通知可以被發出的情況」。 在notification_options這個選項的後頭接了幾個用豆點區隔的英文字母,別被他嚇到了。這是一些英文單字的簡寫而已。 這些單字分別代表的意義如下: |w |warn|警告狀態| |u|unknown|不明狀態| |c|criticle|緊急狀態| |r|recover|回復狀態| 這些狀態就好象我們上一張講的,主機和服務有所不同。但都是來自於nagios進行監視之後的結果。 依照這些結果,在那些情況之下,需要寄出通知,是這個選項最主要的目的。 如果你不想收到太多的警告信的話,或許活用這個選項是個不錯的主意。 這一個check也是一封通知要發出去之前,所需要通過眾多的檢查中的一道。 **contact_groups contact_g1 這一個選項一看就知道,就是發出通知時要寄給那些人的設定了。這裡是以contact_groups的方式,也就是你必須在這裡設定一個已經定義好的聯絡人群組。這一個聯絡人群組的設定,我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作解示。 ---- 在設定完以上的內容之後,我們或許想要先測式看看是否我們真的設定正確了。我們可以式著執行nagios的verify選項,看看設定是否正確無誤。 /usr/local/nagios/bin/nagios -v /usr/local/nagios/etc/nagios.cfg 此時這一個命令會出現以下的結果: Error: Could not find any host matching 'win1' Error: Could not expand hostgroups and/or hosts specified in service (config file '/usr/local/nagios/etc/services.cfg', starting on line 20) nagios檢查之後,發現它找不到設定檔案有任何一個地方有定義名為win1的主機。所以報出了一個錯誤的訊息。這個錯誤訊息的第二行,有著這個錯誤訊息發生的行數。 #ref(http://www.okjp.net/book/searchnotfound-1.jpg) 這一個錯誤的發生是我們所預料之中的,因為我們還沒有對主機進行定義。這將會是我們接下來的工作。

表示オプション

横に並べて表示:
変化行の前後のみ表示:
ツールボックス

下から選んでください:

新しいページを作成する
ヘルプ / FAQ もご覧ください。